大同肛泰肛肠医院详解:8月26日,脱口秀演员李雪琴在综艺节目《我们的宿舍》中透露自己的健康状况:此前体检时她的癌症筛查指标异常升高,数值达到正常范围的 5 倍,胃里切了 8 个息肉,还有好多小的没切。
此次胃镜检查是她送给自己的30岁生日礼物,最后,李雪琴呼吁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身体。
相关话题登上热搜,也引起网友热议,弹幕和评论区不少网友纷纷留言,分享自己切除胃息肉的经历。可见,胃部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。但需要警惕的是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息肉,很有可能是胃癌的早期预警,绝不能掉以轻心!
什么是胃息肉
胃息肉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,也就是在胃的内表面上有一块地方突了出来,就像平整的地面上长出了一朵蘑菇。胃息肉可以单发,也可以多发,可以达到十几枚、几十枚甚至上百枚。
胃息肉不易被察觉,因此人们对胃息肉比较陌生。绝大多数胃息肉是在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。
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?
胃息肉确实有发展为胃癌的风险,但风险有大有小,不可一概而论。具体要根据息肉的大小和病理类型进行判断。
根据不同病理成因,胃息肉可以分为较为常见胃底腺息肉,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性息肉,以及癌变风险较大的腺瘤样息肉等。
1. 胃底腺息肉:有些可能与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有关,其癌变率不到 1 %。直径≥ 1 cm,通常建议内镜下切除。
2. 增生性息肉:通常与幽门螺杆菌、萎缩性胃炎等长期慢性炎症有关,有一定的癌变风险,直径≥ 1 cm者癌变风险有所增加,推荐直径>0.5 cm 者要切除。
3. 腺瘤性息肉:此息肉为高危息肉,特别是直径>2 cm、病理为绒毛状腺瘤者,据文献报道,癌变率可达 28% ~ 40%。腺瘤性息肉可能跟幽门螺杆菌感染、萎缩性胃炎、肠化生存在一定相关性,最好进行内镜下切除,并建议术后定期做胃镜复查,监测时间 3 ~ 5 年。
胃息肉会导致哪些症状?
尽管息肉发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,但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相关:幽门螺旋杆菌感染、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、胆汁反流、遗传易感性、年龄及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等(如吸烟饮酒、摄取过多腌制及油炸食物)。
胃息肉早期大多没有任何症状,超过90%的息肉都是通过胃镜检查而偶然发现的。后期若息肉生长到直径较大时则临床症状明显,主要表现为腹痛、腹胀、反流、恶心、呕吐、消化不良等。
若息肉表面伴有糜烂或溃疡,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,如黑便、贫血,一般不易出现大量呕血等情况。若较大息肉位于贲门或幽门部位,则可能引起梗阻等症状,如大量呕吐、上腹部明显胀痛。
建议一旦发现胃息肉,最好及时切除。尤其是腺瘤息肉随着体积的长大,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,所以建议及早的进行切除。
如何筛查胃息肉
胃镜检查是发现胃息肉最有效最直观的检查手段,不但可以观察到息肉,而且可以直视下取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,明确息肉的性质,进而采取合适的手段进行内镜下治疗。
胃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,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癌症协会推荐对40岁以上人群行大便潜血和内镜检查,由于部分胃肠道息肉还有家族集聚和遗传的特点,故对家族性息肉病家族成员要更早开始内镜检查,一旦发现息肉,则须行内镜下切除。
息肉切除术后一般要求1年之后复查内镜,如果坚持复查也发现息肉,之后就可以3~5年复查一次内镜。
大同肛泰肛肠医院提醒大家:胃癌虽然可怕,但并非无法预防和控制。只要我们提高健康警惕,定期进行胃镜筛查,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,就能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,守护好我们的胃健康!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dtgtyy.com/ksjs/zywck/158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