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同肛泰肛肠医院详解:大肠在人体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和暂时储存粪便,为人体提供短链脂肪酸和维生素。那么肠息肉是啥呢?其实就是多出来了一块或多块肉。如今,肠镜检查普及率已经很高,发现肠息肉也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。
01什么是肠息肉?
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,肠息肉并不是一个疾病诊断,而是一个形态学的描述。突出于肠道黏膜表面的上皮组织,统称为肠息肉,是生活、环境、遗传因素等多个因素综合影响而出现的。有研究显示,中年之后,近三成的人查出有肠息肉。
从位置上来说,肠息肉可以长在小肠上也会长在大肠上。其中,大多数息肉位于大肠,小肠息肉的发生率比大肠低。
从数量上来说,有的人肠息肉只有1个,也有人会长几十甚至上百个。
从大小来说,有的肠息肉可以小到跟芝麻一样小,也有的跟豌豆差不多大,甚至还有像花生米、板栗那么大的。
肠息肉是肿瘤吗?这个病变可能是良性的,也可能是恶性的,恶性息肉就是肠癌。
02肠息肉需要治疗吗?
看情况。
肠息肉的诊断主要靠肠镜检查,一般建议只要是摘除或切下来的息肉都要常规送病理检查,因为活检病理是最终确诊的依据,
息肉有不同的类型,不同的息肉其恶变概率是不同的。肠息肉主要分为非腺瘤性和腺瘤性两种:
1、非腺瘤性息肉:
(比如炎症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等),大多是良性的。
2、腺瘤性息肉:
通常认为是癌前病变,主要以下4种类型:
◆管状腺瘤
◆绒毛状腺瘤
◆管状绒毛状腺瘤,也即混合型腺瘤
◆锯齿状腺瘤
腺瘤性息肉有相当的恶变率,总体上,只要是腺瘤性息肉,建议尽早行内镜下切除,并送病理检查,如果发现已经癌变,则要按肠癌来进行治疗,而如果不是恶性的,也要定期复查肠镜。
03这种息肉100%会癌变
特别要注意的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(FAP),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肠道疾病,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,主要由 APC 基因突变导致(约 90%病例与此相关),少数由 MYH 基因突变引发(称为 MYH 相关性息肉病)。
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患者一般从青少年时期(通常 20-30 岁)开始会逐渐出现结直肠息肉,随着年龄的增大,肠道里面的息肉数量会逐渐增多,息肉的体积也会逐渐增大,随之临床症状也会逐渐出现、加重。
若未干预,几乎 100% 会进展为结直肠癌,且癌变风险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,多数患者在 40 岁前发生癌变(25 岁时恶变率为 9.4%,而 30 岁时恶变率就达 30%,50 岁以前几乎 100% 恶变,中位恶变年龄为 36 岁,也就是说,如果不经过治疗,最终几乎 100% 会发展为结直肠癌。及时处理很重要)。
04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表现
疾病的早期可以没有症状,但随着息肉数目增多、体积增大,临床症状会逐渐出现,可以表现为腹痛腹泻、消瘦、贫血、乏力、便血等,大多数FAP患者还伴有肠道外的表现,比如出现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、骨瘤、牙齿异常、多种皮肤、软组织的良性病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等。
不要因为没有出现症状就轻视它的存在,它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对手。
05家族性腺瘤性息肉如何诊断与筛查?
家族史是重要线索,确诊需结合结肠镜检查(发现大量息肉),高危人群(家族成员)应从 10-12 岁开始定期结肠镜筛查,以便早期干预。
06家族性腺瘤性息肉如何治疗与管理?
根治性治疗为预防性结直肠切除术(如全结肠切除 + 回肠直肠吻合术),可显著降低癌变风险。术后需终身监测残余肠道及胃、小肠,防止息肉复发或癌变。
对于亲属而言,筛查与随访十分重要。所有亲属都属于高危人群,通常需要从10~12岁开始进行每年的肠镜检查,直至35岁,然后每3年检查一次。
大同肛泰肛肠医院专家提醒大家:家族性腺瘤性息肉虽然凶险,但通过早期筛查、基因诊断和预防性手术,可降低风险、预防癌变,改善预后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dtgtyy.com/ksjs/gcynb/157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