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同肛泰肛肠医院介绍:近日,南京37岁的陈先生的肠道发现200多个息肉,仿佛“溶洞”。最终,医务人员花了约3个小时手术摘除了这些息肉。
“息肉已经出现,癌症还会远吗?
切除息肉有风险吗,还会继续再长吗?
息肉是不是可能会诱发癌变?”
今天一起来聊一聊肠息肉这个话题:肠息肉是指一类从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异常生长的组织,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。通俗地说,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“肉疙瘩”。
这些肉疙瘩大小不等,有的如米粒般大小,有的大如草莓,甚至更大;数量上可从一个至数个不等;人体的整个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长,临床上以结肠和直肠息肉最常见。
PART.01
肠息肉的症状有哪些?
在息肉小且数量不多的早期多没有明显的症状的,少数患者可出现一些症状,主要表现为:
✓便血
结肠息肉最易出现便血现象,许多患者会误以为痔疮,从而耽误治疗。痔疮引起的便血多是在大便后滴血,血色为鲜红色,而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常混杂在大便中间。
✓大便习惯改变
患者可有大便时间、次数的改变,或是出现便秘,不明原因的腹泻等症状。
✓大便形状改变
息肉在结肠腔内,可以压迫粪便,从而导致排出的大便形状会变细,或是出现扁形,有的还会出现血痕。
✓继发感染
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,可有里急后重,便秘或便次增多,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。
PART.02
肠息肉的分类
根据病理可以细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。
腺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状腺瘤、绒毛状腺瘤、管状-绒毛状腺瘤;非腺瘤性息肉主要有炎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、错构瘤性息肉。
管状腺瘤
最常见,占腺瘤的80%。多为有蒂型,常多发。0.5cm以下的小腺瘤由正常黏膜覆盖,少数表面黏膜发红,一般无蒂。多数管状腺瘤为1-2cm直径大小,少数可大于3cm,常有蒂,呈球状或梨状,表面光滑,可有浅裂沟或分叶现象,色泽发红或正常,质地软。
好发部位:以直肠、乙状结肠为主,占全结肠的70%-80%。但随年龄的增长,右半结肠的比例升高。
绒毛状腺瘤
较少见,多无蒂或亚蒂,癌变率***。体积大,一般直径2-3cm,***可达10-20cm。常呈绒球状、花坛状或菜花状,表面有细长绒毛或结节状突起,颜色苍白发黄,质软而脆,易出血,常伴糜烂,表面常附有大量黏液。 绒毛腺瘤,在内镜上多呈大的无茎性隆起,呈红斑状的绒毛状表面纹理,黏液附着的情况比较多。
好发部位:直肠、乙状结肠。
绒毛管状腺瘤
癌变率居中,为11.9%-22.5%。中等大小,多为厚柄的蒂。表面部分呈绒毛或结节状,质软。组织学呈腺管结构,部分呈绒毛结构,绒毛结构占腺瘤表面的20%-80%。
家族性腺瘤病(FAP)
患者的大肠有100个以上甚至数千个腺瘤,有严重的恶变倾向,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,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。其大肠内腺瘤的形成一般在20岁左右,30岁以前。内镜下根据腺瘤的密集程度分轻中重3度。家族性腺瘤病癌变率高,癌变的高峰年龄是40岁左右。
幼年性息肉
多青少年发病,中、老年偶见。内镜所见息肉多单发,约70%,息肉多达10个以上者称幼年性息肉病。
增生性息肉(HP)
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,又名化生性息肉,不发生恶变。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,一般均较小,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。HP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、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。
经典的锯齿状息肉(TSA)
TSA是以前被称为锯齿状腺瘤的病变,多见于左侧结肠和直肠,大小为<5mm->10mm,<10mm的肿瘤较多。TSA的癌变率大约为10%。
无蒂锯齿状腺瘤/息肉(SSA/P)
SSA/P已更名为SSL,多见于右侧结肠和盲肠,由于在病理组织学上与HP类似,以前多诊断为HP的病变。SSA/P的癌变率和TSA一样,大约是10%。
炎症后和炎症性息肉及息肉病
也称为假息肉,继发于大肠各种炎症性疾病。炎症性息肉属非肿瘤性息肉,很少恶变。
肠癌是一个“缓慢过程”,从肠息肉到肠癌变4步,即:小息肉-大息肉-不典型增生-肠癌。
但是息肉和不典型增生阶段,患者多没有症状,需要靠定期的结肠镜检查来及时发现,并给予恰当的治疗,一旦发展到便血或肠梗阻症状,大多已属晚期。
敲黑板
发现息肉的最好方法就是做肠镜检查!防范大于治疗!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,定期做好胃肠镜检查,以便及早发现并治疗结肠息肉、大肠癌和其他肠道疾病!
大同肛泰肛肠医院温馨提示您:
看完这些内容,如果还没有解你的疑问与困惑,可拨打电话0352—8607690免费咨询。患上肛肠疾病长时间不治疗还易诱发其他多种疾病,因此,建议及时地到肛肠专科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dtgtyy.com/ksjs/xhnk/106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