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肠息肉?
肠息肉以结肠和直肠息肉多见,即肠黏膜表面的一种隆起性的病变,就像长在肠管的一个小肿块,有蘑菇状、桑葚状甚至爱心状,是目前最容易导致结直肠癌的“元凶”。
肠息肉多无明显临床表现,
少数患者可有腹痛、便血、大便次数增多、稀便、便秘等症状。目前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。
肠息肉的病因
肠息肉的病因:肠息肉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,一般认为与
炎症刺激、遗传因素、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。另外,
高脂饮食、吸烟、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增加肠息肉发生率。
肠息肉的分类
结肠息肉按其病理性质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大类。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、绒毛状腺瘤、管状绒毛腺瘤及锯齿状腺瘤。这类型的息肉都是癌前病变,有癌变可能。
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等。这类型的息肉癌变几率较小。有研究表明,95%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肠息肉转变来的,息肉恶变为肠癌的过程可能需要5~10年。
发现肠息肉,切吗?
早期内镜下切除肠息肉意义重大:有研究表明, 肠镜筛查可以降低结直肠癌56%的发病风险及57%的死亡风险。内镜检出、摘除腺瘤样息肉可使结直肠癌的发生减少76% ~90%。
息肉本身不是癌,但是由于息肉有癌变可能,一般建议一旦发现肠息肉,都要切除并做病理检查,遵医嘱进行复查,以免引起其他疾病或发生癌变。早期切除是***选择,若待息肉生长后再切除有一定延误病情的风险。
内镜下治疗快速、经济、有效,具有创伤小、痛苦小、术后恢复快等优势,较外科手术来说花费也较小。
肠息肉内镜下切除的方法有哪些?
可供选择的方法多样,通常根据息肉的大小和形态等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。
氩离子凝固术(APC)
即氩等离子束将电极输出的电流导向人体创面组织,实现组织失活和止血效果的过程。可快速、有效地处理息肉,并有效降低息肉的复发。适用于≤ 3mm的扁平、广基息肉。
内镜下黏膜切除术(EMR)
常用于切除无蒂息肉, 使病变分离。比单纯使用圈套器或电凝术切除病变更放心。常用于<20mm的息肉。
内镜黏膜下剥离术(ESD)
ESD相对于EMR而言,可***限度地减少肿物的残留和复发。ESD通常应用>20 mm、非颗粒样侧向发育病变,相对于传统的分片黏膜切除术来说,是一种复发率低、可获得更好的病理标本的技术。
圈套器息肉切除术
传统的息肉切除术即热圈套器息肉切除术(HSP)和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(CSP),适用于<10mm的息肉。HSP在手术过程中使用高频电流,而CSP不使用。
“健康人”有必要做肠镜检查吗?
一般人群应从45岁开始筛查结直肠癌。也就是说,45岁以上的人,无论男女、无论是否有症状、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,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,并推荐每5~10年都进行一次结
肠镜检查。
早期阶段接受筛查,能发现病变发展与发生的时间窗,对降低结直肠癌患病率与病死率具重要意义。因此,早筛查,早发现,早治疗对于结直肠癌意义重大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dtgtyy.com/ksjs/cdjb/1354.html